由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研制的重庆市地方标准《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规程》(以下简称《规程》)已推广实施。为什么制定该《规程》?其意义和作用何在?如何贯彻执行?10月29日,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党总支书记、院长刘云生就《规程》的有关情况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。
刘云生:“建设教育强国,基点在基础教育。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,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,后劲就越足”。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、质量高不高、人民群众满不满意,需要对其进行科学、准确评价和监测。
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作为我国的一项制度安排,始于2015年,迄今已经近10年的时间。到今年,全国已完成了三个周期的质量监测任务,逐步形成了“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设计”。
重庆是全国最早组织开展省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省市。市教育评估院作为重庆市教委直属单位、教育评估监测专业机构,我们全面总结在全学段、全学科、全领域质量监测工具库、数据库开发,数据采集、分析诊断、报告生成、智能推送等质量监测平台开发等方面的经验,编制并发布了《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规程》,以期为我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、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支撑。
刘云生:《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规程》的研制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。说它“复杂”,是因为这个《规程》需要同时满足“教育属性”和“地方标准属性”的要求。说它“漫长”,是因为评价、监测是前沿性、世界性难题。需要建立专业的监测机构和团队,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,开发科学的监测工具,运用先进的抽样技术、数据采集技术、扫描技术、阅卷技术、数据分析技术、报告可视化技术等等。
所以,为了引导教育部门、监测机构规范、有序、科学开展质量监测工作,我们整合市内外基础教育领域科研院所力量,组建了高水平专家组,围绕《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(2021年修订版)》和《地方标准管理办法》等基本要求,深入研制《规程》各个组成部分。
在此过程中,我们充分借鉴国际经验。研究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(PISA)、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项目(TIMSS)、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(PIRLS)、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项目(NAEP)等进展和趋势,学习借鉴其在能力素养导向、情境化命题方式、高阶思维测查、人机交互测试、背景问卷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做法,为《规程》研制提供参考。
我们还成立了高水平专家团队,立足我市基础教育政策和教学改革实践,遵照地方标准编制基本要求,围绕监测在学科领域、指标工具、组织实施、结果呈现与应用等方面如何改进提升进行专题研究,明确了《规程》的重点内容。
在《规程》正式发布之前,我们已经进行了多次实践,验证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。
刘云生:《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规程》作为地方标准,在国家教育标准化框架和地方标准框架范围内,具有客观性、规范性和地方性特点。
《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规程》的主要内容包括“范围、规范性引用文件、术语和定义、监测流程、项目筹划、工具研发、测前准备、项目实施、数据处理、报告撰写与发布、结果应用”等11个部分35个方面,全面、详尽、客观地呈现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基本规范。
可以说,通过《规程》的标准化实施,确保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不是传统意义的考试选拔,重在科学评价教育质量现状,助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,真正起到“指挥棒”和“体检仪”的双重作用。
刘云生:做好《规程》的贯彻执行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,确保其有效实施和执行,一是要增强标准意识,要多措并举增强社会各界对《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规程》等教育类地方标准重要性的认识。二是要完善政策制度,针对教育领域的特点和需求,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配套政策,填补制度供给的缺口。三是要强化实施运用。通过定期检查、监督评估,确保《规程》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落实。同时,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,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,保证《规程》的执行效果。四是要加强国际交流。充分发挥《规程》编制经验,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质量监测标准制定和交流,提高标准的国际认可度。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,推动教育评价高水平对外开放。
此外,还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,实现《规程》在线查询、下载和学习,方便相关人员随时了解和执行。通过专题培训、研讨会等形式,对教育工作者进行《规程》和相关知识的培训,提高其对《规程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,确保《规程》在实践中的正确应用。
(全文转载于新重庆-重庆日报 原链接)
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重庆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
电话传真:023-67715619 电子邮箱:cqspgy@126.com
地址:重庆市江北区欧式一条街兴隆路20号 邮编:400020